科学研究

文静:大学生协同式成长的概念图谱与理论构想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2-03-31

2022年3月28日上午,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文静副教授在线上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大学生协同式成长的概念图谱与理论构想》的学术报告。本次学术例会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来自厦门大学和国内其他高校的130多位师生听取了本次报告。

报告伊始,文静副教授从现实基础、政策解析、理论演变和文献回顾四个方面对高校协同式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协同式成长进行了介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面临“立德树人”等重要任务,对人才培养规律和协同育人成效的探索已成为重要的议题。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顶层政策设计聚焦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与落实。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协同理念逐渐演变为耦合的协同观,认为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多要素耦合协同的过程。从文献的角度看,协同理念已衍生到高等教育领域,学者围绕协同人才培养展开了相关研究。

基于此,文静副教授围绕大学生协同式成长展开了研究,以深入剖析非教学要素协同效应的生成机制以及协同效应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机制。她基于耦合协同观、学生参与和努力质量理论构建了包括同伴互动、学习满意度和就业能力三个核心变量的分析框架,发现大学生的同伴互动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具有U型特征并存在拐点前移的现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仍具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因此,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协同式成长的促进途径:

第一,要推动相关研究和制度创设,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整体设计;

第二,要加强意识强化与有效组织,强调思想建设与学习行为、管理工作的协同共促;

第三,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现状,积极构建协同式成长理念下的相关评估和促进机制。

文静副教授报告之后,与会师生就大学生协同培养的研究设计、变量测量、利益主体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和交流,文静老师也相应作了解答。最后,覃红霞副院长对本次学术例会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本次报告准备精心、视角独特、设计新颖,文静老师用协同的角度、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来研究大学生的成长,是一次具有想象力的研究。本次例会的提问环节精彩热烈,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增添了本次学术例会思辨色彩。

图文:王馨然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