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李国强: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对话”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2-03-09

2022年3月7日上午,李国强副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对话”——兼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哲学基础》的学术报告。潘懋元先生和刘振天书记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王洪才副院长主持此次报告会。

李国强老师首先以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学者,勿入此门”与胡塞尔的“1是什么?”引出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联系。他指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首推哲学,哲学为教育学发展所提供的超越性动力永不衰竭。当站在高等教育学的角度与哲学家展开对话时,会生发出关于高等教育学的新认识。目前高等教育学与哲学“对话”的现状与问题主要在于学界对高深学问的片面理解;决定论色彩和对确定价值的追求过于盛行以及错把存在者当存在,而忘记了对存在的永恒追问。接下来,李国强老师从哲学视角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和“知识发展规律”展开深入剖析,他认为,高等教育学与哲学进行对话的交汇点是那些共通性概念,比如“人”、“我”、“知识”和“意识”等。基于与哲学的对话,他认为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科合法性争议、核心概念模糊与滥用、理论自洽不足等前范式阶段特征,库恩科学学科范式理论的束缚以及过于强调知识的确定性等。最后,他提出,未来高等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可能建立在后结构主义的本体论、现象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关联的实践哲学上,其中尤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为宜。

李国强老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就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哲学和教育学的交融、学科建设和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关系与冲突、概念界定的限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国强老师一一作出回应。刘振天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学和哲学联系密切,哲学对无限的探讨契合于大学追寻高深学问的场域。不受固有观念、知识和学问的限制,跳出既定的框架来看待世界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需探究高等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过程对哲学的贡献和启发。最后,王洪才副院长对报告作总结。他认为,在这个充满浮躁、不安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书的品质是值得学习的。不断追问的思维方式是做学问的基本方式,没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学术是做不下去的。他还指出,在高等教育学和哲学的对话中,二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同一主题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对话。

图文: 王仕超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