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历史学思维及其跨学科应用》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姚有新副书记等170余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听取此次报告。

报告伊始,张侃教授从史学思维的重要性出发,总结并论述了历史学的五种思维:溯源——过程的时间性思维,证据——细节的科学性思维,多元——联系的比较思维,人本——理解的情境思维,反思——批判的价值思维。
时间是不可逆的尺度,“历史”概念是对一切在“时间”中发生变迁现象的研究,历史学本质上是关于时间的学问。因此,张侃教授着重强调了时间性思维的重要性,提出在研究中要用多重复线时间的刻度扩展研究视野。接下来,通过分析历史学的两大流派,张侃教授总结道:言必有据和无征不信是历史思维的突出特征,“史学便是史料学”的科学性思维是历史研究的内在逻辑。此外,多元联系的比较思维和人本理解的情境思维同样重要,任何历史都不是割裂的,而是长期演变的结果。比较思维需要用多元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在多因多果的复杂情境中寻找合力。而人本理解的情境思维启发我们要做“置身其中”的研究,在史料中找到“通感”,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历史中复写的人。最后,张侃教授认为,历史离不开反思和批判,从有限的理论中寻找多元可能,方能重建历史认知和重估历史价值。反思批判的价值思维要求历史研究既具有后馈性,又需把握好前瞻性。五种思维不仅仅是历史学的思维,更是其他学科宝贵的思想源泉,其跨学科应用价值巨大。

张侃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妙语频出,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老师和同学们就教育口述史的可信度和价值、历史空间的理解与应用、历史思维的训练方法、如何平衡遵从史料与学科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张侃教授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回答过程中,张侃教授特别强调了教育口述史的研究价值。他讲道,教育口述史是人本理解的情境思维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其背后的文化构建意义巨大。口述史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多重证据,历史中复写的人得以发声。
最后,王洪才副院长进行总结。他指出,张侃教授的报告内容新颖、内容丰富,历史思维不仅重塑和深化了与会师生对于时间维度的理解,而且也启发我们做文献研究要讲究科学性和权威性。整场报告中,张侃教授不止一次提到“好玩”,这样的研究热情同样值得大家学习。历史学的五种思维在教育研究中也会经常用到,但关键是怎么用、如何用好,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图文:吴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