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宣勇: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2-04-23

2022年4月18日上午,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的学术报告。别敦荣院长、邬大光教授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洪才副院长主持此次学术报告会。

本次报告围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展开,宣勇教授从现实要求、系统构建和逻辑起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现实要求来看,我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人才、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始终未变。我国高等教育始终为国家人才培养、知识积累贡献力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逐渐形成了政府、市场、大学、社会四方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然而,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与社会期待偏离、市场需要难以满足、大学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分低能”现象出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面临挑战。为此,国家“十四五”规划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逻辑主线,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了适应我国时代背景的高等教育发展远景目标。

接下来,宣勇教授从我国政策话语的变化和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刻内涵。从“高水平”到“高质量”的政策话语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从强调国内大学比较向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导向的转变。从系统论视角来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实现宏观定位、中观协同和微观运行的系统性变革。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战略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宣勇教授提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建构路径有三:功能升级、结构优化、要素激活。具体而言:第一,从适应性到引领性,促进高等教育功能从“适应”到“支撑”再到“引领”,从而实现大学战略科技力量的形成;第二,从同质化到生态化,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布局结构、类型结构、行业结构和职普结构的整体优化;第三,从离散型到会聚型,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要素激活,重构基层学术组织。

最后,宣勇教授提炼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从大学基层学术生产关系来说,教师是大学组织的基础,学科是大学最基层的学术生产组织,因此大学治理制度结构改革需要自下而上进行,从教师到学院、大学再到政府逐步推进。此外,宣勇教授还强调,大学学科研究具有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的三大发展逻辑。大学学科综合了知识分类、制度规训和劳动组织的三重视野,其生命周期需要经历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因此,大学学科评价与排名必须得到理性审视,在择需布局、创新驱动和自觉组织的战略导向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从而实现学科会聚的机制创新。大学治理变革需要从工具治理转向价值治理,基于学科进行学科制度建构,通过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提升领导力水平。

宣勇教授的报告围绕高等教育建设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开,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就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关系、大学组织的权利、高等教育布局区域内合作共享、交叉学科的治理、大学校长的管理专业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宣勇老师一一作出回应,并且强调了大学建设必须对接社会需要,大学的自治权属于组织本身,而不仅仅是校长的权力。邬大光教授对此补充道:我国大学应该扎根中国大地办学,解决高等教育领域 “灯下黑”的现象,学习西方高等教育治理经验必须结合计划和市场两方的力量。最后,王洪才副院长对报告作了总结。他认为,宣勇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报告主题深刻,两小时的报告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望日后有机会再次进行深入交流,共话高教改革发展大计!

图文:吴新蕊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