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张学强教授为我院师生做报告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12-05

2019年12月3日晚19:30—21:30,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中宣部高校马工程教材“中国教育思想史”编写专家张学强教授,在院502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分析:基于元代以来政策演进的视角》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张亚群教授及本院多位硕博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学强教授从高等教育中的招生政策问题谈起,以“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三个历史概念引入,深入分析了“阶层、地域、民族、性别”这四个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公平的因素,从宏观上概括了自原始社会以来至今,这些因素在各个阶段的影响的强弱变化,将在座师生带入了对此问题的思考中。紧接着,张教授以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国子监”招生为例,分“政权更替与政策变迁”、“利益维护与秩序维持”、“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身份识别与招生质量”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对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进行了历史脉络分析、政治属性解读、公平性审视、实施难题解析。

他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元代国子监招生中的“四等人制”框架下的配额制、明代国子监中对西南少数民族上层子弟的优惠、清代国子监招生对满蒙八旗子弟的优先照顾、民国时期的保送分发与自由投考政策、共和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使大家了解到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既是一脉相承,亦随着时代形势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他深刻地指出,虽然不同时期占主导的民族观念各有差别,在整体上呈现出由政治不平等理念主导下的教育不平等逐渐走向政治平等理念主导下的教育平等的发展路径。除此,张教授对比了少数民族政权中的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与非少数民族政权中的族际公平与族内公平,指出公平问题无论在族际还是族内,都是从突出重点到逐渐扩大,直至全面覆盖。少数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招生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政策实施难题,族际冒籍和族内冒滥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只能采取一些权宜之计。

最后,他以“多元平等与持续发展:关于完善中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思考”为题,从“增强对于招生政策的共识度”、“使招生政策根据导向性、更加精准化”、“招生政策要有广度、准度,更要有深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建议。

在交流环节,在场的师生们踊跃与张教授交流,张老师做了较为充分的回应。张亚群教授在感谢张学强教授为师生们作了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精彩汇报之外,向大家讲述了张学强教授的导师孙培青教授与厦门大学教育系的渊源。

(供稿人:2019级博士生 罗菊芳)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