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为本院师生作了题为“‘学’的解析”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覃红霞副院长、吴薇教授、杨广云副教授、郑宏副教授、林敏助理教授以及本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谢维和教授首先从《论语》以及《学记》两部传统经典入手,列举其中关于“学”的一些论述,据此指出,“学”是教育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对“学”的认识与理解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认识基础。紧接着谢教授从“学”的定义与比较、“学”的衍生概念、“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的时代挑战等四个角度展开论述。在定义上,谢教授归纳了中国关于“学”的三种定义:“学”是一种效仿;“学”是一种修身;“学”是一种道的学习。又从西方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定义中总结出“真正的学习是要达到和实现人的内在素质与能力的持久的或永久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好“学”的两条标准:不迁怒,不贰过。在“学”的衍生概念上,谢教授主要讲解了学生和学风。谢教授认为“学”生有三种涵义:学习养生之道;在校学习的人;后辈对长辈的尊称。学生的“学”必须要有大格局,能够“抚慰苍生,造就苍生,为苍生谋”,如此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对于学风,谢教授则引用了蒋梦麟、陶希圣等人的说法,介绍了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对当时学风的批评。第三部分是“学”的理论与实践,谢教授先阐述了中西对于“学”的任务的不同描述,即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孔子的“修养你自己”,包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任务;其次分析了“学”的内在张力,包括中国的教化为学与适性为学,西方的taking和making,以及麦克杨的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实践论;再次介绍了“学”的目的。在“学”的时代挑战这一部分里,谢教授谈到了知识社会的麻烦,过多的信息对学生的选择和辨识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人工智能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谢教授认为,替代是正常的,关键在于AI的替代有什么规律,什么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什么知识最值得学习。

谢维和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广泛讨论,大家围绕学生的反思与教师的反思、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从游当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机构的定位、学生的积累能力、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中国古代有无高等教育等问题与谢维和教授进行了交流,谢教授对提问一一作了解答。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 郭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