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上午,我院林敏助理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互动式心理健康课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基于学生课堂体验的数据分析”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副院长覃红霞教授主持,潘懋元先生、郑冰冰书记、刘振天教授、王洪才教授等教师以及本院部分硕博生参与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林敏助理教授从改进心理健康教学形式的要求出发,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体验式教学形式,介绍了本次心理健康课程改进的背景和目标。她谈到,自2011年我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以来,课程形式主要是以授课讲座为主,课堂小互动为辅呈现的。这种形式下,开头几节课学生的投入度较高,但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其他专业课的负担加重,学生的投入度越来越低。因此,虽然存在班级人数庞大以及教室环境不合适等困难,但心理健康课仍需革新。
随后,林敏助理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慕课+见面课的设计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程序。她的研究试图回答体验式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对于课程的主动参与、体验式教学是否有助于发展好的师生关系、体验式教学能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问题。紧接着,她呈现了研究量化部分的结果。抽取社会科学以及人文艺术专业33个班中的24个班级共计1936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在课程中期采用慕课模块问卷、课堂学习模块问卷、总体学习收获评价问卷以及适应性问卷进行施测,得到以下结果:见面课模块通过影响课程收获间接或直接影响新生适应性的四个方面;慕课模块只对学习适应起直接影响作用,没有通过课程收获起间接影响作用。问卷结果说明,课程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且能够影响学生生活中的心理适应,即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林敏助理教授阐述了本次研究质性部分的结果以及建议。通过对学生课程评价的文字分析,得到一些结论,包括:明确表达不喜欢课程的学生,课堂体验的各维度均体验不好,课程总体收获也较低;不喜欢慕课不影响线下课程体验的各个维度和课程总体收获等。建议部分,总体而言,建议是多元的,代表学生个体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课程趣味性、实用性、丰富性和互动性的需求占多数。
答疑环节,师生纷纷就研究报告内容提出自身的困惑和疑问,比如慕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研究工具以及量表各维度的定义?是否一定要采用慕课进行课堂翻转?林敏助理教授认真倾听并一一给予答复。
最后,潘先生总结认为,大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思政的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在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需要时间去动员老师和组织实践。
(供稿人:2018级硕士生 林孟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