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上午,我院访学博士生朱晨曦、董照星、杨婷婷在502报告厅分别为师生作了题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中国近代留法大学女教师文化身份构建》、《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审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本土经验、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的学术报告。潘懋元先生、别敦荣院长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

第一场报告由朱晨曦同学带来。朱晨曦同学从研究背景与源起、文化身份的内涵及其相关学说、想像域中的自我误认、符号域中的自我觉醒、文化杂糅中的自我重塑、杂糅文化身份建构的特征七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中国近代留法大学女教师的文化身份建构概况。她提出,中国近代留法大学女教师的文化身份建构是一个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从否认差异走向自我协商、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并存的过程。朱晨曦同学的报告引发的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就“文化身份究竟指什么?”“在研究时,如何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想象域和符号域究竟指什么?”等问题与其进行了探讨。总结环节,潘先生指出,朱晨曦同学的报告整体上非常好,如果在表达时语速再稍微慢一些就更好了。

在第二场报告,董照星同学首先为我们回顾了职教高考改革的历史脉络,她指出,职教高考改革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982-1998年)、探索阶段(1999-2010年)和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接着,她谈到目前职教高考改革仍然面临着非传统生源依赖于“学制式”升学路径、分类考试禁锢于传统的应试之举、综合评价简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二维评价和多元录取陷入“一元区分”的窠臼等现实问题。最后,针对职教高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她提出要开发灵活学制的教育与培训项目以吸引优质生源;要根据多元群体的入学需求,探索“因材施考”;要整合“知识+技艺+能力”三维指标,提升考生综合素养;要“招工——招生”同步,动态评估教育与实训全过程的对策建议。报告结束后,师生就“对已有职教高考现状提出的建议是根据什么提出的?”“应该用什么理论来研究这一问题?”等问题与其进行了交流。潘先生在总结环节提到,在研究职教高考改革前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职业教育的制度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而普通教育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潘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是两个层次的问题,而是两种制度的问题,职业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教育,希望董照星同学再加强对这一方面的考虑。

最后一场报告,杨婷婷同学从我国对残疾人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了我国残疾人的分类和数量以及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是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的残疾人展开的。接下来,她对我国开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本土经验进行了介绍,主要为构建了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行了分类招生考试政策,探索了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根据残疾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教育排斥现象、师资力量薄弱和就业途径不畅等现实困境,她提出了构建中国话语的融合教育理念,推进无障碍校园的创设,提升残疾大学生生活荣辱感,优化师资培训,提升残疾人大学生学习获得感,强化就业创业支持,提升残疾大学生参与感的改进策略。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开展残障人士的教育是否需要关注残障人士的特征?”“改进策略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处?”等问题与杨婷婷进行了讨论。别敦荣院长在总结环节提到,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是追求高水平,而是满足其基本需求,残疾人高等教育问题是个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2020级硕士生王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