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两位访学博士生作学术报告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7-03

2021年6月28日上午,我院访学博士生王坦、鲁世林分别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文庙的教化意蕴及当代启示》和《学术人的成长周期及科研峰值年龄——一项来自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的线上学术报告。潘先生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会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

第一场报告伊始,王坦同学为大家介绍了何为文庙,并简单回溯了文庙的历史。接下来,王坦同学从文庙的规制与形式、现实背景、理论框架和问题的提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汇报。王坦同学指出,文庙的自然选址和人工营造都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有机感应”的思想,文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中轴对称、三进院落等特征是“以中为尊,左右为序”和“克己复礼”等思想的深刻体现。根据文庙的以上特征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王坦同学认为,文庙具有空间教化的性质特点:文庙既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又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最后,王坦同学认为,文庙对当今场域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充分发挥场域教育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特点。例如,在学校选址方面应避免商业化和行政化,在仪式教育方面应避免简单化与随意化、形式化与工具化,在器物教育方面应避免空洞化与工具化。

王坦同学的报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师生就文庙、宗祠等的功能异同,文庙功能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与王坦同学进行了交流。王洪才副院长指出,王坦同学的报告具有厚重的历史性,让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通过理论框架充实自己的研究,值得大家学习。但还需要注意报告的条理性,要准备好自己要讲的东西并熟记于心。在总结环节,潘先生通过自己小时候读书的经历为大家补充了文庙的历史,他进一步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文庙在历史上的功能是不可能被继承的,现代城市也不可能以文庙为中心。

第二场报告,鲁世林同学从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结论与启示等方面汇报了他的研究。鲁世林同学以熊彼特、牛顿、狄拉克和冯·诺依曼等著名科学家的名言为引,提出了他对科研人员的成长周期和科研峰值年龄的思考。在对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和科研峰值年龄进行概念界定后,鲁世林同学通过定量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大量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我国许多高层次人才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龄平均是50.44岁,与目前对于国外高水平科学家的科研峰值年龄研究基本一致;第二,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峰值年龄与其生理年龄、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博士毕业到获得人才称号时间、加入实验室时间呈正相关,与h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高层次人才所在实验室的人才总数及学科无明显相关关系。

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研究的样本量、样本分类、对成长周期的界定等问题与鲁世林同学进行了交流。王洪才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鲁世林同学的研究别开生面,很有趣,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2020级硕士生毕昊杰)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