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6日下午,教育研究院44年院庆学术周系列活动之一研究生论坛(第一场)在学生公寓海韵八6楼报告厅举行。胡玉君等九位研究生走上讲台,围绕“教师选拔”“教师发展”“教师评价”“教师流失”为核心的教师议题,以及“大学迁徙”“大学建设”“大学治理”为核心的大学议题作了学术报告,教育研究院师生、院友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与此次论坛。本次论坛由博士研究生陈祥祺和硕士研究生王馨然主持,陈斌副教授、周颖助理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并作现场点评。

2021级教育博士生胡玉君同学(线上)报告的题目是《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研究》。他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切入,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与间接利益相关者,并主张协商构建“四新”导向的兼职教师评价方式。陈斌老师在点评指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对兼职教师的概念、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兼职教师评价的特殊性等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2019级博士生阮慷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心理契约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问题的治理》。阮慷将心理契约理论作为分析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契约违背是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流失的重要动因,基于此,提出治理对策。陈斌老师作点评时表示,该报告视角新颖且深入。但民办高校教师与高校的关系很难是一见钟情,更多的是日久生情,因而,提高民办教师的归属感显得尤为必要。

2021级硕士生李妙同学报告的题目是《疫情背景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促进教师发展的新路径研究》。基于疫情背景下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面临的问题,她分析了康纳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以及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在疫情下促进教师发展的新举措。陈斌老师作点评时认为,该研究选取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内容分析准确,建议进一步精准把握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切实解决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服务教师这一关键议题。

2021级博士生孙晶同学报告的题目是《“优师计划”的价值意蕴、实施现状与改进路径》。她基于27份招生文本,辅以问卷及访谈,提出“优师计划”的价值意蕴、实施现状以及改进路径。陈斌老师作点评时指出,该研究内容饱满丰富,建议研究者跳出政策框架,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关注“优师计划”的现实问题。

2019级博士生廖霞同学(线上)报告的题目是《从中心到边缘:我国三线建设时期高校迁徙研究》。她将高校迁徙的时间分布概括为“五段三批”,认为高校的迁出地与迁入地具有“疏散中心与建设边缘”的特征,最终得出“从中心到边缘”的高校迁徙的空间走向这一结论。周颖老师点评时认为,高校迁徙这一主题具有创新性,建议可从高校迁徙的原始动力、现实困境以及时间趋势等角度进行拓展性思考。

2020级硕士生骆慧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后现代大学图景:Stanford2025的现实动因、设计逻辑与理论启示》。她提出教育信息化、教育终身化以及教育全球化推动斯坦福大学迈向后现代大学过程,分析了斯坦福大学在学校形态、制度支持、学习重心以及大学使命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最后对斯坦福大学的改革进行理论凝练。周颖老师在点评时认为,该研究选题新颖,建议对后现代的定义进一步具体化。

2020级硕士生王君仪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承诺、选择与行动——基于亚洲6所大学的比较分析》。她梳理“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后,对包括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六所亚洲“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承诺、选择与行动。周颖老师点评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建议可从这些大学的特性角度进行拓展性思考。

2020级硕士生王润青同学报告的题目是《政府角色变迁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治理的影响探析》。她首先介绍研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原因,基于分析框架将澳大利亚政府角色的变迁归纳为“提供者”“购买者”以及“监管者”等三个阶段,最后总结澳大利亚政府治理的特点。周颖老师点评时表示,可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政府、市场以及大学三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2020级硕士生吴荧秋同学报告的题目是《职业本科大学政策的阻滞困境与优化路径》。在梳理职业本科大学政策的演进历程后,她从政策属性、政策试点以及政策环境的角度分析职业本科大学政策扩散阻滞的成因,最后提出职业本科大学政策扩散的优化路径。周颖老师点评指出,该报告内容丰富,收获颇多,认为政策阻滞与政策调适密切相关,可从政策调适角度进行拓展性思考。


师生们畅所欲言,展开热烈讨论,同学们真正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价值与魅力,更加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做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研究的信心。
文字:任可欣
图片: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