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高宝立教授谈“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11-07

2019年11月5日下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教育研究》杂志原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高宝立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别敦荣院长、刘振天教授、吴薇教授、陈兴德副教授、乔连全副教授、王璞副教授、徐岚副教授、文静副教授、郑宏副教授、刘梦今助理教授、陈斌助理教授以及本院部分硕博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高教授从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文件出发,对“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几个概念发表了看法,认为这几个概念是相互重叠的,文件中的“教育科学研究”概念也比较宽泛。接着,高教授提出了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具有的五种功能:警示功能、启示功能、揭示功能、破解功能和操作功能,并认为如果一篇文章能够在这些功能中发挥作用,就有其价值和意义。

接着,高教授提到,一个作者的积累丰满度和充分度会体现在其论文中,因此编辑在审稿和改稿的过程中,会先考量作者各方面的积淀。据此,高教授认为学者可从以下方面有所准备:首先,在学科整体框架方面要比较清晰。比如对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要了解得比较充分,同时教育学学科群里也希望有其他学科的概念,因此尤其是不同学科间一些共同的概念、话语以及表达方式要在文章里有所体现。除了学科以外,高教授也强调大家也需要去关注相应的信息,包括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一些信息。第一,政策信息。政策信息是研究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政策性文本也是在学者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政策学习也是一种业务学习。一些政策文件中提出的一些亮点也是学术论文选题的参考和借鉴。第二,实践信息。实践信息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来自调查和认证。比如说可以到教育部网站上看几个版块,比如战线联播中一些成功的经验、案例或者正在做的一些典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重要数据来源。第三,学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高教授以我院多位教师的研究成果为例,做了具体的阐述,并强调视角的独特性一定会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和获奖方面起到作用。另外,高教授提到,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有好的分析框架,这既体现在逻辑思路上面,也体现在行文推进和表达上面,并以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

之后,高教授提到,从表现形式上来说,一篇好文章有以下特征:第一,从经验资料延展到思想科学。从现实要思想,即当下教育发展的主题;从历史要思想,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都要恰当地有所体现;从国外要思想,要更加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第二,从宏观的确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微观的动态性研究。高教授认为宏观的确定性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个背景,但是要重视微观,现在很多重大的问题都需要微观领域的突破,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进行阐述。第三,从理想的诉求转向问题的破解,并以教师的道德研究为例进行阐述。

紧接着,高教授还提到,学者的学术自觉、理论自觉往往也影响其文章质量,并提出学者需要注意主体意识、客体意识、信念意识和问题意识。最后,高教授提到了在学术论文中常见的几种偏颇,如研究结论的理想化、将研究方法当成目的、研究话语情绪化、虚化等。

答疑交流环节,针对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的问题,高教授强调要慎重对待文章的题目。好的题目是有概括性、富有思想性的。写作技巧方面,他指出文章的思想亮点要在摘要中凸显出来,每个小标题都是一个观点,标题与标题之间要有逻辑性,文章的主旋律要贯穿,学术规范化等。此外,高教授认为“内容为王”,因此学者们应该选一些热点和有新意的内容。

(供稿人:2018级硕士生 张盈盈)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