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王洪才教授运用翻转课堂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9-23

我院于2019年9月21日上午在多媒体502会议室召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系列讲座”第一场。王洪才教授为此次讲座主讲人,他在开场白中讲到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核心命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靠灌输,更重要的是从理解、探究的路径进行。而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从教育学专业方面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行之有效。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真正收到课程思政的效果,王洪才教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新方式进行思政课程改革,即提前一周时间让办公室教秘人员向2019级全体新生转发《重庆高教研究》微信推送的王洪才教授的文章《立德树人:教育灵魂之所系——试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让同学们事先阅读,然后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当堂对是否课前阅读材料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只有27名同学按照要求课前阅读了这篇文章,而30人没有阅读(迟到同学未纳入统计)。王教授强调,教学改革不能只有教师主动,学生也必须主动,不能被动等待被灌输,认为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求学意识,再好的讲授也没有效果。在做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员之后,开始进入课堂的讨论环节,先由阅读过该篇文章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王教授对同学们的感受进行了一一回应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作答。全场共有16个同学发表感想与提问,其中14个是Ed.D.同学,1名硕士新生,1名Ph.D.新生。由于Ed.D.同学具有丰富的工作阅历,所提的问题不仅现实性强,而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引发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的思考,王教授的精彩回答和发人深省的解释也让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Ed.D.夏杨同学首先提出了两个困惑:第一个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怎么来设定,又如何来评价和测量其学习;第二个是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应如何深度融合。王洪才教授认为目标应具体才容易评价,但是该怎么去深化、细化、科学化,是教育研究者应该进行探讨的问题。并且指出,立德树人如何落地问题是一个国家重大的社科课题。

Ed.D.黄敏同学认为通识教育可以说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粒扣子,但是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是属于全人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以及在质量保障上应如何保证通识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这两方面提出了疑问。王洪才教授认为这两个选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虽然我们理想的目标是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我们要先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人,也就是先要进行职业教育,在脚踏现实的同时追求理想。

Ed.D.苏爱晶同学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了自己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同时抛出疑问,立德树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紧接着Ed.D.吕挺同学从历史维度上提出立公德与立私德哪个应该为先且立德树人的“德”指的是公德还是私德,以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上,除了本国学生是否也针对外国学生以上疑问。王洪才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了肯定,认为只有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中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Ed.D.刘小辉同学觉得立德树人的路径应该从乏味的说教转变为灵活的实施,但是立德树人应该如何变成具体的课程,自然自觉地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王洪才教授认为立德树人的实施需要归于自然,归于生活,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Ed.D.伍红军同学认为德是属于内在的,不要太具体化,否则容易陷入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德同时是不分公私的,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立德树人需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以上几位同学精彩发言过后,李淑娥、翁灵丽、李镇贤、林波、熊勇、周堃、李凤、杨振芳等博士生以及研一新生黄炫怿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新颖看法,现场学术交流探讨的气氛十分热烈。王洪才教授鼓励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多和老师同学交流研讨,得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讲座的最后,王洪才教授高度赞扬了同学们的发言个个精彩,使得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收获满满,而且在交流中碰撞出不少思想的火花,从而激发出大家深入学习研究的欲望。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 高欣)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