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陈兴德副教授谈“三个面向”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9-23

2019年9月21日下午,我院502会议室迎来了第二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系列讲座”,此次讲座由陈兴德副教授主讲,向2019级硕博新生分享了他对“三个面向”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的所思所感所悟。2019级硕博新生共同参加了此次讲座。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出的总体要求,并以其高远的立意构成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讲座伊始,陈兴德副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展开细谈:一、两个尊重论,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二、优先发展论,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三、“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教育改革论,主张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端正方向,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五、“四有”新人论,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据此,陈兴德老师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集中表现为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与此同时,陈兴德老师对“三个面向”提出的背景作出分析:在文革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围绕“中国向何处去,教育向何处去”这一难题,在对中国命运的全局考虑之后提出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开放,第二个层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第三个层面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后一个层面是前一个层面的价值归属,前一个层面是实现后一个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终极的战略目标。陈兴德副教授认为“三个面向”始终指导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其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识、文化自觉意识。

紧接着,陈兴德副教授总结学界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乐观和悲观两种观点,认为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中要倡导文化自觉,即要做到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认同、以“三个面向”提升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建构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困难重重。陈兴德副教授从三个面向的视角看文化自觉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引用张楚廷、冯友兰、梁漱溟、费孝通等名家观点,指出“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为:明白自身文化的来历;了解自身文化的特色;掌握人类文化发展趋向;主动适应文化的变革。与此同时,陈兴德副教授认为文化自觉代表一种更为重要的自觉意识,内涵丰富又特别困难,体现为四个意识,分别是文化寻根意识、文化认同意识、文化批判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

踊跃的发言和提问环节过后,陈兴德副教授提出作为教育研究者,要继续全面深入地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研究高等教育的改革,倡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认同,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系列讲座”是我院紧跟时代发展并结合我院特色而专门开设的新生入学教育讲座。讲座主讲人主要来自我院教师,他们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带来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讲座。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 高欣)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