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同学们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教育之间的联系,我院于2019年9月22日早上在502会议室召开了第三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系列讲座”,本次讲座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教育的异化”为题,由周序副教授主讲,其幽默风趣的讲解、学者的风范深深地吸引了2019级硕博新生。

周序副教授讲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实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之上演变生成的。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黑格尔的不同,不是唯心主义地谈“绝对精神”的异化;也和费尔巴哈的不同,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人”的异化。其中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和“劳动”这一元素紧密相关,即人不可能凭空地被异化,人是在劳动过程中被异化的。因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从事的只可能是异化的劳动。
紧接着,周序老师提炼出学界中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地位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一个已经被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所取代的、“过时”了的理论。持该立场的学者认为,尽管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如果不否定掉异化劳动的理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确立不起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要重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持该立场的学者指出,任何把异化理论作为不成熟的观念从马克思哲学中剔除出去的做法都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两种观点,周序老师介绍说,异化的内涵在马克思前期至后期的思想中发生了转变。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异化理论在伦理意义上“人道主义”范畴之内,充满了道德判断和愤世嫉俗的色彩。在其中期思想中,马克思开始从历史活动而不是道德观念出发来看待异化现象。而后期,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着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商品拜物教,就此扫清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最后的思想障碍。异化也从一种“道德评价”变成了“历史评价”。

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周序老师指出当人的求知本性泯灭,外部的因素控制了教育,即为教育的异化。我们在分析教育异化时应该和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此谈教育异化,应该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出发,它首先指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异化,进而可以指由异化的师生双方产生的异化。接着周序老师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对基础教育的异化和对高等教育的异化进行了各自的利弊分析。并总结道,教育的异化,是指在外部动机或者说外在目标过分强势的时候导致的一种现象。它一方面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偏离了原本健康的轨道。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部动机不足导致的拖延懒散、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因而异化对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利弊皆存。且异化的教育可以成为下一阶段理想教育的基础。
同学们纷纷表示对这些哲学概念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提出了以下困惑:异化这种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为什么为自己劳动就不算异化呢等问题。周序老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一解答。周序老师的讲座引经据典,讲解既逻辑清晰又生动有趣,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 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