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4日上午,我院2018级博士生段肖阳、2019级博士生杨振芳和2018级硕士生郑雅倩在院211教室为我院师生作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量表研制进展报告》。本次报告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潘先生及我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

段肖阳同学的报告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五个部分展开。她指出,从发文趋势来看,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已进入瓶颈期,如何判定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成为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难题;且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创新创业能力概念的统一认识,国内对创新创业能力结构分歧较大且缺少创新创业能力测量工具的开发,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构建,来开发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测量工具以此测量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现状。她还谈到本次研究主要通过田野、思辨、编制、测试、反思循环式的方法来进行,目前通过4次删改修订,问卷已经初步成型,但仍有改进空间,最后她讲到,目前的量表已经可以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工具,且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和影响因素等奠定了基础。

段肖阳博士生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针对“如何确定自己是不是一个创新创业人才”“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区别是什么”“量表中各维度是否有权重分配”“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等问题与三位报告人进行了讨论,三位报告人也一一作了回答。

报告最后,潘先生进行了点评。潘先生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质性的问题,现在把它做成一个量表,可能会产生质和量的冲突,但是可以做二次量表,但是由谁来判断量表是一个问题,是自我判断还是专家判断呢?还有,需要补充的是,学校只能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培养创业人才,创业人才只有在创业的摸爬滚打中培养。
(供稿人:2020级硕士生 王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