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我院两位博士生为师生作研究报告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6-04

2021年5月31日上午,我院2020级博士生赵祥辉和俞兆达分别为师生作了题为《跨越功利陷阱: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化与复归——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视角》和《泛在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研究报告。潘懋元先生、别敦荣院长等我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

报告伊始,赵祥辉同学为我院同学推荐了一些适合研究生参与的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平台,并分享了他参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第十届博士生论坛的概况与感受,为我院师生参与学术交流提供了不少有益建议。随后,赵祥辉同学从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博士生论文发表异化的具体表征、制度因素和现实路径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汇报。他指出,论文发表是博士生科研劳动的集中表征形式之一,亦是学术训练的关键环节。博士生进行论文发表本应出于探索新知、追求真理的动机,但在发表硬性规定所衍生出的“淘汰压力”和“恶性竞争”下,博士生深陷于争夺“期刊符号”的“功利陷阱”。为此,赵祥辉同学基于已有实证数据,运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博士生与发表成果、发表过程、发表本质、学术共同体的四重异化关系,并从制度性因素入手,分享了他对重塑制度目标的学术导向、贯彻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以及淡化制度结果“淘汰性”等方面的思考。

赵祥辉同学的报告引发了师生的热烈讨论。老师和同学们就“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应用到博士生论文发表中是否合适”“该理论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该研究是批判论文发表制度抑或论文发表”等问题与其展开了讨论。总结环节,别敦荣教授指出,论文发表是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关键一环,大家应把它当作一个提升研究水平的手段而非目的,并鼓励大家摒弃浮躁功利,将论文发表视为一种“水到渠成”的研究结果。潘懋元先生指出,“五唯”是一种懒人干懒事的行政行为,运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去解释这一问题有新意,但是对理论的解释限度要再思考。

下半场,俞兆达同学首先从“泛在大学”的提出与发展、基本构成和主要特征三方面引出全球化时代的职能高等教育新样态,之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阐释了“泛在大学”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重价值意蕴。最后,从灵活设计教学互动模式,助推世界青年跨文化交流;开发跨国教育援助项目,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格局;探索“开放勋章”认证,服务终身学习型人类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泛在大学”在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可能路径。

俞兆达同学报告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就“泛在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辨析,二者结合研究的可行性和泛在大学是不是一种大学等问题与其进行了讨论。总结环节,别敦荣教授指出,“泛在大学”可能很难称作是一种大学组织形式,更像是一种“人人随处皆可学习”的理念,他鼓励在场研究生可以围绕这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展开深入研究。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普及化之后,教育的各种形式发展是不可预料的,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发展了很多远程教育,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基于此,他期望在场研究生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多做一些扎根实际的小题目,为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做出切实贡献。

(图文:王洪国)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