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上午,教育研究院院庆学术周教师论坛(一)在学生公寓海韵八6楼学术报告厅举行。邬大光教授等五位老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院内外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论坛。论坛由覃红霞副院长和洪志忠副教授主持。

邬大光教授报告题目为《再论本科生成绩单》,提出本科生成绩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通过研究国内成绩单与国外成绩单的历史,邬大光教授认为,中国近代大学成绩单的历史与大学文凭的历史齐平,其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断裂的表现之一,也承载着大学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国外成绩单改革不仅在实践上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而且其相关研究对比国内的领先程度表明成绩单研究既是进行教育规律探讨和理论反思的抓手,同时也可以寻找改革方向,引领未来。

郭建鹏教授作了《学生越满意,教育越成功?——重新审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报告。他从大学生评价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的角度,首先从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两个层面介绍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方式,其后以“如何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什么是好的教学”这两个问题为导向阐释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评教(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以及对学院和大学的评价(departmental and university experience,DUE)两种评价方式的区别。接着,郭建鹏教授展示了已有研究关于DUE评价的不同发现。最后,从期望理论角度对大学生满意度与教育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乔连全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以国内九所高校为例》。他围绕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上的趋同现象展开研究,指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专业定位特色不突出,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不高三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了具体解决思路,首先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其次,要找准学科定位,强化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专业建设;最后,优化课程体系,助推高质量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

洪志忠副教授作了《高校教师会设计课堂评价吗——来自两项调查研究的分析》的报告,基于《高校教师评价素养调查》和《本科专业课课堂评价调查》的两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第一,当前高校课堂评价的质量不能满足教改需求;第二,课程意识的缺席是影响教改的重要因素;第三,考试文化仍占主导,现代评价文化尚未确立;第四,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机制复杂,涉及到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反馈和学生参与多个维度;第五,教师评价素养问题亟待关注;第六,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评价研究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林敏助理教授报告题目为《通识课程的小班体验课教学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例》。报告以小班研讨的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阐释了CBT(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原理、技术的使用与个体发展、教学目标的对应性,提出认知治疗的主要干预方式是合作经验、认知重建和指导性发现,并基于CBT心理健康教育小班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韧性的干预开展了初步研究。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分别就“大一成绩与大学四年GPA的关系”“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在大学教学课程中的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界限如何把握”以及“如何看待科技伦理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对话。会后,大家表示,这种 “头脑风暴”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收获很大,对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文字:梅雄杰
图片:胡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