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上午,我院2018级博士生分为三组为我院师生作了创新创业教育报告,主题分别集中于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职业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生态校园建设与大学发展。本次学术报告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潘懋元先生、刘振天教授、陈斌助理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
首先,唐琴对本次调研进行了总体汇报,介绍了调研的时间、地点、历时及选择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为调研对象的原因,并对受到的各方帮助表示了感谢。
第一组由蔡菁菁作为代表进行汇报,题目为《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基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产业伙伴型大学“建设的案例研究》。她介绍了调研期间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该校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情怀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接着,她围绕调研过程、发现、反思展开阐述。调研发现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是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其成功可归因于:1.响应产教融合政策,定位产业伙伴大学;2.推动产业学院建设,落实亲密伙伴关系;3.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致力校企合作宣传;4.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此基础上,蔡菁菁还阐述了该校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在交流探讨环节,潘先生补充介绍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自身优势以及课程设置特点,并认为其今后任务是转入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师水平与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组由谢玲作为代表进行汇报,题目为《职业本科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她介绍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认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对创新创业人才育人定位的发展历程、多方式的产学融合的实践等。调研反思主要是:1.提升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现代工匠”;2.完善双创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健全双师型师资体系;3.深化产学研融合、引领校企双重创新。通过本次调研,主要有以下感悟:第一,地方本科或高职院校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社会行业需求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视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第二,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各异,研究者需要结合现实情境和真问题开展科学有效研究;第三,做能够指导现实的“不完美”研究,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过于“理想化”。
在交流答疑环节,王洪才教授对技术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改进建议。
第三组由常虹作为代表汇报,题目为《生态校园建设与大学发展——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生态校园建设研究》。她重点介绍了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建筑特点:节能、绿色、现代化、生态化、充满人文关怀。发现的问题有:学校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学生环保意识仍比较淡漠等。通过访谈,她们有以下发现:第一,生态校园建设理念不断发展;第二,生态校园助推高等学校职能实现;第二,生态校园理念的认同与传承。但该校在生态校园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与潜在问题:1.绿化有余,美化不足;2.生态环保相关课程较缺乏;3.生态校园环保制度欠完善;4.一、二代学校领导的生态理念的认识差异或将影响生态理念的传承;5.缺乏用校园文化传承生态理念的意识,需要推进绿色生态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6.生态校园所保障的文体活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需深度挖掘;7.生态校园的内在价值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据此,调研小组对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提出了以下未来发展建议:1.拓宽渠道加强学校领导与专任教师、学生的沟通,实现生态校园建设理念与师生实际需求的进一步统一;2.丰富生态校园建设理念,逐步总结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生态校园内涵相融合;3.继续加强生态校园的外延式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早日成为晋江市的生态地标。
在交流答疑环节,博士生对生态校园课程开发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刘振天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补充,潘先生对本次报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点评。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 苏瑞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