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铁芳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培育有根有魂的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王洪才副院长主持,郑冰冰书记、邬大光教授、覃红霞教授、刘振天教授、吴薇教授、杨广云副教授、陈兴德副教授、连进军副教授、林敏助理教授、刘梦今助理教授、蔡秀英助理教授、陈斌助理教授以及本院硕博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教授从他对“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思考切入,结合刘鑫事件、马里兰大学女生演讲、自杀事件等现实,提出物质的现代化不等于人的现代化,极端事件折射出的是个体生命的困境:这一代孩子的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在人格意义上并没有真正立起来,也就是在何以真正立德树人上还没有立起来。刘教授认为根本性的困境是个体承认的狭小格局,并提出了三个“小”——小视野:流星雨时尚;小情怀:舒适享乐;小人格:精神蜗居。据此,刘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必要反思:无根化生存,个人成长的素质应该是金字塔——从底层身体到中层社会再到顶层价值。接着,刘教授认为从现实形态看中国人的生命期待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生存阶段的教育选择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富裕阶段的素质发展是多样化素质发展、个性和活力,富强阶段的品质提升是从外强到内强的文化价值归宿的过程。
随后,刘教授对个体成人与生命形态的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第一,自然生命层面:动——运动、劳动,做一个健全的自然人(与先人对话);第二,社会生命层面:联——交往、奉献、创造,与他人的横向关联,做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第三,精神生命层面:立——扎根(向下往历史扎根,向上往民族价值扎根),与更高事物的纵向关联,做一个健全的精神人。基于上述三个层面,刘教授认为个体精神生命的完成就是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进而提出:我们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讨论中国人?将大家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紧接着,刘教授提出回返起点是个体发展的成长基础,认为起源即本性,并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在对比中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作了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认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过程是重新理解盛唐气象,我们今天还远远没有找回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追溯历史,找到我们曾经的精神气象,人最根本的意识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
最后,刘教授提出了中国人生命气象的三个层面:一是从容自信地活在天与地之间,养浩然之气;二是充满人情地活在人与人之间,养仁爱之心;三是健动不息地活在古与今之间,养中庸之德。今日中国人的双重自觉是:担负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天命,自觉地做中国人;担当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使命,做自觉的中国人。中国教育学的三重使命是:为中国学生立心,为中国学校立魂,为中华民族立根。
王洪才教授对本场讲座做了总结,认为刘教授的报告让我们重温了很多经典,我们的传统与文化值得好好琢磨与回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中国的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等重要问题。
(供稿人:2018级硕士生 张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