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上午,我院三位访学博士生分别为我院师生作了学术报告。郑州大学访学博士生刘晓丹报告题目为“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访学博士生叶晓力报告题目为“美国大学协会本科STEM教育计划:理论框架与系统网络”、大连理工大学访学博士生刘苗苗报告题目为“基于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本次学术报告由副院长覃红霞教授主持,王洪才教授、陈兴德副教授、郑宏副教授、洪志忠助理教授及陈斌助理教授等教师以及本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报告。


第一位报告人郑州大学访学博士生刘晓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她提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判断标准:第一,国家教育发展、资源配置的中心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第二,国家教育发展、资源配置的重心是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基础教育;第三,中小学所实行的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以陶冶人格、提高素质、健康身心为主的普通教育,还是以高难度学科知识和升学为主要导向的教育;第四,学校系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比较平等的,还是两级分化、实行严格选拔淘汰的“尖子教育”。接着,她对我国文革前十七年(1949-1966)、文革时期(1966-1976)、转型社会(1990年代中期以来)三个时期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标准不仅是在数量上,更重要是在质性上。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功能上,刘晓丹提出了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功能上的转变。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公平观念,她提出要发展基础教育,平衡区域差别,真正实现起点公平,保障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同时,社会各界进行教育监管,严惩教育腐败行为。

第二位报告人华中师范大学访学博士生叶晓力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他介绍了AAU本科STEM教育计划的背景,据此提出了支持本科STEM教育系统性变革的理论框架。为实现系统性变革,AAU开发了本科STEM教与学的改革框架,这一框架被用于引导成员大学使用有效教学法开展STEM教学,成为STEM教育中诸多问题解决的关键要素。接着,叶晓力具体阐述了该框架对任课教师、系主任、学院和大学的管理层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来说的主要功能。总的来说,AAU倡议的本科STEM教育计划旨在通过影响STEM教育的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实践,并评估本科STEM教育的转型。随后,叶晓力又介绍了AAU构建的本科STEM教育系统性交互网络,并从三个层面对系统网络的功能进行阐述。最后,他提出,目前国内对美国大学STEM教育的研究更易集中于美国国家层面的政策部署或是具体大学的改革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美国大学STEM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社会组织,AAU即是其中的重要代表。AAU倡导的大学本科STEM教育计划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指导框架和STEM网络社区体系,汇聚了大批STEM同行和关注STEM教育的相关机构。可以说,AAU在近十年的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STEM教育资源,建立了良好的改革生态,其宏观决策和微观治理积累了复杂多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学界进一步关注。

第三位汇报人大连理工大学访学博士生刘苗苗从三个方面介绍基于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首先,她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我国社会科学学科现状,接着通过三个社会科学学科案例展开了分析。案例一是不同学科科研合作差异的比较研究,案例二是ESI社会科学总论支撑学科分析,案例三是E9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比对分析。基于案例的数据分析,刘苗苗提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示:第一,优化社会科学学科结构,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一方面,要对学校宏观层次上的学科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配置,促进文科内部结构合理化,摒弃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特色专业,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有重点、有条件地建设一些相关的文科专业。第二,促进文理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互补发展。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是文、理、工三大学科之间大跨度交叉、融合的直接结果。科研实践中,交叉学科主要表现为由于科学的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门学科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朝着横向与纵向延伸。第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学学科的评价工具和系统是必要的,只有符合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才能将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升到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最后,潘懋元先生分别对三位访学博士生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提到,刘晓丹的报告强调了普及化不仅是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是否达到普及化的标准。普及化需要做到公平但又不等于平等,同时,深化简单的注重量方面的普及化;叶晓力详细介绍了美国本科的STEM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启发很大;刘苗苗提到的通过文章的被引用率多少来判断研究者的研究水平这一做法还需更全面的评判。数量只是事物的表面,质量才是事物的本质。真正高深的学问往往曲高和寡,因为真正懂得人很少。所以,仅仅拿引用率来判断文章的水平容易产生误导效应。
(供稿人:2019级硕士生范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