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周序副教授在教育研究院502室为师生作了题为《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课程与人的关系》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覃红霞副院长主持,刘振天教授以及本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讲座。
周序老师的报告从数字化课程的发展历程、特点、问题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课程与人的关系。周序老师指出,40年来,数字化课程从一种课程资源升级成为了课程本身。在迅速发展的背后,支撑数字化课程发展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技术愈发清晰,但数字化课程究竟蕴含或体现了哪些教育理念,却显得越来越模糊。在微课、慕课出现之前,人们对数字化课程持一种谨慎好评的态度,而在此之后,人们对数字化课程的看法在好、坏两个方向上都更加极端。这些问题源于我们关注技术胜过关注“人”,致使宏观研究未能结合实践,微观研究也未形成体系。未来关于数字化课程的研究,应在加大对“人”的关注的前提下,从宏观走向微观,从零散走向系统。
周序老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同学们就“数字化课程现在仍处于发展中,对其进行评价是否合适”“如何将人的因素加入到数字化课程中”“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提高人们对数字化课程的满意度”等问题与周序老师进行了探讨,周序老师也逐一作了回答。他认为现在对数字化课程盖棺定论的确不合时宜,研究本身其实是对他人评价的评价。技术与理念被一些学者人为地绑定在一起,我们要真正了解师生对数字化课程的需求,将人的哲学思想融入进去,才能更好地将人的因素加入到数字化课程中,逐步提高人们对数字化课程的满意度。
最后,刘振天老师进行总结。刘老师指出,周序老师的报告思辨性很强,语言幽默风趣,同学们的提问也很有水平。同时,刘老师补充到,在将数字化课程和传统课程进行融入的过程中,考虑人的因素是非常必要的,而人的因素具体包含什么,可能还要更深层次的讨论。
(2020级硕士生 王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