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教育研究院是起点,不是终点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6-24

别敦荣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

大家下午好!

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2019届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

我代表教育研究院全体师生向各位毕业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亲友表示最热情的祝贺!向为同学们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计划这次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们有过思想斗争。召开毕业典礼,会有两种极端的情绪:一种是高兴和幸福,同学们完成了学业,收获的成长,值得高兴和庆祝。另一种是毕业典礼结束就意味着同学们要离开教研院,走向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离别让人伤感,让人不舍。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要举办这次隆重的毕业典礼,而且以后每年都要举办。我们要用毕业典礼来昭示同学们已经为自己的一段美好的人生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与此同时,又开启一段新的充满希望和无限精彩的人生之旅。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主要表达三个意思:

一、凤凰花是大家火红青春的记忆

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我曾在一篇小文中写道:六月的厦大校园是属于凤凰花的,更是属于毕业生的,它们带走了四年大学生活的记忆,留下了对凤凰花的回忆。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知识与火热的生活之间永远盛开着一片热烈奔放的凤凰花。

不能忘记,在凤凰花开的时候,同学们来到厦大,开始了一段注定不平凡的学术人生。很多人感叹,每天从南光餐厅拾级而上,犹如在攀登“朝圣”的天梯!当我们满头大汗、精疲力竭、神情恍惚之时,便踏入了神圣的高等教育学科的殿堂。这里有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创者,有几代为繁荣高等教育学科深耕细作的学者,更有三十多年绵延不绝的莘莘学子。大家共聚一堂,砥砺切磋,书写了一段辉煌灿烂的人生画卷。

不能忘记,当同学们以“菜鸟”的身份涉足高等教育学科的时候,老师们没有抛弃大家,在401会议室和211、311教室,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讲解概念,阐释理论,剖析问题,提点方向。有的老师上课如狮吼,有的老师温柔如慈母,有的老师高谈阔论尽显大师风范,有的老师循循善诱如谦谦君子,老师们激活了大家的学术生命,教会了大家写论文、作报告,成就了大家学术菁英的风采。

不能忘记,我们现在所在的502室承载了同学们太多的记忆,这里宽阔的大平台不仅能够让人将美不胜收的厦门湾尽收眼底,而且雷打不动的周一上午的学术例会为同学们打造了一座炙热的学术熔炉,将国内外学者们思想熔入其中。这是很多同学的高光时刻,大家在这里陶冶精神,铸造灵魂,升华了一生的学术品位。

不能忘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是单调的,有时还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撰写期刊论文而费尽心机,为了毕业论文选题而绞尽脑汁,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而早生白发。往往就是在大家最困难的时候,导师热情地伸出援手,帮助大家答疑解惑,使大家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在开题报告会上,老师们往往火力全开,恨不能将每一个疑点都解决在萌芽状态,令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遁形;在答辩会上,老师们善意地指点江山,为大家的未来之舟加注起航的动能。

不能忘记,教研院是高等教育网络世界的枢纽站,这里不仅令全国各地的高等教育专家学者所向往,而且还将学术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这里大家游学五湖四海,水木清华的讲堂、丽娃河畔书屋的争鸣、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发呆、亚特兰大机场的等待、印度尼西亚大学的发声,等等。这一切无不表明大家已经生长出一双双有力飞翔的翅膀,可以在广袤的天空自由翱翔。

不能忘记,教研院是自由对话与交流的理想场所。潘先生周六的沙龙是大家共同的精神盛宴,沙龙上大家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不管是学术界的大咖,还是高教界的大牛,齐聚一堂,无拘无束,一杯清茶,二三点心,学问、人生、工作、生活,无所不涉,其乐融融。为了能够坐到C位,有的同学用尽了各种小心思,就是为了能够与潘先生靠得近一些。老师们学术沙龙的普及化让大家的业余时间更充实,也让大家将生活与学问融会贯通,在生活中求学问,在学问中学会生活。

不能忘记,教研院培育了浓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体验式教学让大家总能领略到高等教育实践的博大精深。三亚学院的深度调研让同学们在领略三亚美好风光的同时,更感受到了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不易,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充满希望,但也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更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不能忘怀的是,潘先生以96岁高龄全程领导调研,他所给予的不仅是学问的指导,更是精神的洗礼。教研院把实地调研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老师们不辞辛苦,全程陪同指导,让同学们受益无穷。

不能忘记,同学们从进入教研院的那一刻起,就融入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最先接触的是院办、学工办和资料室的老师们,他们热情周到、不厌其烦的指导和关心,让很多人忘却了旅途的劳顿,消解了人生地不熟的不适,马上就步入了正常的学习生活。院党委凡事都从学生角度考虑,不仅关心大家的政治发展,更是想方设法让大家的学习生活更积极、更阳光。瑞金寻根、长汀怀旧,大家的思想更进步,理想信念更坚定。

不能忘记,同学们步入厦大的时候,帮助大家报到登记、提取行李、找到宿舍的,是教研院的学兄学姐,他们热心助人、关心同学、无私奉献,为大家排忧解难,帮助大家在厦大安家。大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度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大家所在的班委、支委和研会的同学们付出了很多。这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大家是教研院真正的主人。

不能忘记,同学们来到教研院以前,都是陌路人。教研院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大家吸引到了一起,在迎新会上放歌,在中秋聚会博饼,在98投洽会迎宾,在院办当助理,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感情甚笃,不愿分离,潘大哥、刘老板、曾哥、慧总、大书记……亲切的昵称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亲如兄弟姐妹,享受了王子和公主的待遇。这份感情不会过时,更不会变质,它会连同那火红的凤凰花,常驻每一个人心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大家更加彼此牵挂。

二、善是幸福人生的源泉

教育研究院是起点,不是终点。

这一周以后,大家将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向四面八方,开启自己新的人生篇章。不论未来之路是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不论是经历酷暑严寒还是经历和风细雨,作为大家的学长,我的经验是:善是幸福人生的源泉。我曾经给一位博士生毕业留言:与人为善,以德报怨。我知道要做到很难,但这就是我的人生信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校把“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校训,我相信它不仅是大学生活的准则,更是我们漫漫人生的信条。

善是社会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真谛。杜威主张:“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研院以至真至善为办学宗旨,将社会目的与教育真谛有机统一,致力于塑造同学们真的性情、善的品格。大家带着善的品格走向社会,不仅能够广结善缘、广交朋友,而且能在所到之处播散善的种子,带来家庭和睦、邻里相亲、朋友相爱,从而促进社会相融、国家和谐、人类大同。

为善不易。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并不鲜见;世界也不太平,强国霸凌、武力威慑、经济制裁、贸易保护、以邻为壑、本国优先,破坏了世界秩序,威胁了世界和平。

善是一种稀缺资源。教育播种善、传播善,培养良善之人。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教育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只需教会学生谋生的技能,掌握功利之术。自古以来,高等教育就是以造就德性为根本,以培养自由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惟其如此,社会才能不断进化,文明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世界才能和谐共处,人类才能共创命运共同体。

我们每一个人不仅属于我们自己,属于家庭,还属于就业单位,属于国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属于世界和人类。我们的行为不只影响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还影响单位和谐、社会文明、世界和平。

幸福不应只是个人的,也是社会和人类的。没有社会和人类的幸福,个人的幸福是会打折扣的。幸福不是金钱能买到的,不是假丑恶能骗来的,人不善良,纵有亿万家财,纵然能够呼风唤雨,甚至权倾朝野,号令三军,也只会逞一时只能,难有宁静的心灵,非但自己不可能有幸福感,更不可能给他人、社会和世界带来平和与幸福。古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就是要以善良之心,谋善良之事,成善良之功。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小善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完美的小我,树良善的大我。在家里、在单位、在社区,要口勤、手勤、腿勤,从小事做起,学会尊重,懂得感恩,不以多做事为吃亏,不以做好事人不知而感不平,不以功利心待人,不以利己心从事,不争宠、不争权、不夺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爱无声,用善意传递爱心,用善心温暖灵魂,用善行造福社会。

“为善至乐”,祝愿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上积善行德,沐浴幸福人生!

三、教育研究院是大家永远的心灵港湾

从今天开始,大家又多了一个称呼:院友。作为院友,大家会有很多很多磨灭不掉的记忆,建南的钟声、白城的晚涛、西村看海、群贤楼前的校主、芙蓉湖的黑天鹅、图书馆、情人谷、南普陀、芙蓉隧道、上弦操场、圆形餐厅,等等。

我相信,大家会把教研院藏在自己心灵的最深处,因为这里承载了大家在厦大期间最多的喜怒哀乐,留下了大家的背影和思念。

教研院会始终惦记着大家,注视着大家。

教研院是常在常新的,希望大家常回来看看!

教研院是大家永远的心灵港湾!

最后,我把几句诗词稍作修改,与大家共勉:眼中有世界,胸中有良善,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