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用百倍的努力争取脱胎换骨的新生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9-09-16

别敦荣

2019.9.16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提议,我们全体老师用最热烈的掌声对2019级每一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我们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为什么要感谢?首先,新同学到来,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位新同学是高等教育学科的新鲜血液,将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薪火传人;其次,大家的到来保住了我们的“饭碗”,我们的工作就可以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不至于没有事情可做,不至于失业下岗。这不是客套话,是我的真心话。这也是事实!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主要跟大家讲六个字,即信仰、向善、勤奋。

第一,谈谈信仰。人是要有信仰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信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己、对人、对事、对理想的虔诚,是一种愿意以自己一生的努力去为之奋斗的志向。信仰是个人人生的航标,是个人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矢志不渝的力量源泉;信仰还是民族前行的方向,是国家力量之所在。当我们愿意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保持温情的善意和奋进的信仰,并为之奉献一己之力,我们就能做到道正、行稳、致远。正如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相信大家都能秉持这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信仰,而且将一生坚守。

我想强调的是,从今天开始,大家还要有一种新的信仰,即忠诚于高等教育学科的信仰,愿意以自己一生的付出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添砖加瓦,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家现在可能还难以有切身体会,但我希望大家把它记下来,牢牢地记下来。

一百年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应慕尼黑大学的邀请,做了著名的题为《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学者要以学术为志业。在他看来,在祛魅之后的现代世界里,学术能够“启人清明,并唤醒责任感”,虽然险阻重重,但仍然弥足珍贵,值得当作“志业”去追求。那么,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学子来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学术志业?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起对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信仰。

学科信仰是学者的基本修养。当大家从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拾级而上来到教育研究院,就意味着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即投身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教育研究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圣殿,潘懋元先生以他对高等教育学科的坚定信仰,带领几代学者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这里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科的专业学者,为全国高教界输送了最多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工作者和领导管理专家,贡献了全国最丰硕的高等教育研究成就。

我知道,有的硕士生同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教育研究院的,有的是抱着找个好工作来的,有的是抱着看海的目的来的,还有的是没有什么愿望,跟着感觉来的;有的博士生同学是为了换一个工作环境来的,有的是为了一顶博士帽来的,当然,也有硕士和博士同学是为了学问来的。不管抱着什么目的而来,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要树立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忠诚于高等教育学科,为成为新一代高等教育学人而倾尽自己全部的心力。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化,巨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度复杂的高等教育实践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为高等教育研究学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希望大家向潘先生学习,向老师们学习,向我们很多院友和其他学者学习,立志投身高等教育学科,忠诚于高等教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为发展高等教育学科贡献力量,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谈谈向善。善良是个好东西,它是人性的根本,是社会的良序美德。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是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认为社会公义、群体利益、他人幸福都“与我何干”的话,怎么能够维护社会的良序美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一个人不能善待他人,也不能善待自己,他会是孤独的,难以结交真心朋友,不能为他人所包容,也难以融入团队和集体。人应当善良,既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乐于与人合作,与人分享;懂得感恩,懂得放弃;热心助人,帮助弱者;还要善待环境和自然,懂得索取有度,爱惜公物,节约资源,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育是教人向善的。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和能力,还要使善良成为学生的品质,成为惯习修养。

马云有一句话说的有道理,他讲:“善良是一种最强大的力量。”我们不仅自己要善良,进入了高等教育学科世界,还要担负起揭示高等教育培养人的能力、素质和品德的机理,为高等教育培养更高水平、更强能力、更美品德的人服务。

善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向善,坚持锤炼善良品性,不断追求善良的新境界。这正是“止于至善”的校训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塑造善良美德的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发展高等教育的人学理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贡献我们的智慧。

第三,谈谈勤奋。大家对勤奋一定不陌生,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教育我们学习要勤奋。为什么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还要谈勤奋呢?

据了解,大家到校以后,有的同学还沉浸在被录取的“小兴奋”中,还在为自己的实力和幸运而沾沾自喜;有的同学还在为能进入风景如画的厦门大学而感到“小确幸”,还有同学准备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不管是什么情况,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从现在开始,翻开我们人生新的一页,正式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硕士和博士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走好研究生阶段这一步,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海阔天空。研究生是青年学子,是社会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预备人群。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造就各行各业的领袖人才。教育研究院以造就高等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才为使命,这是全院教职工的根本任务,我们将以不遗余力地为大家服务,为大家的成长负责。

只有勤奋,才能践行人生信仰,走向至善至美。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勤奋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天梯,是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学者和高等教育事业卓越领导人才的必由之路。

不勤奋,我们可能一事无成。“道路千万条,勤奋第一条。学习不勤奋,人生白茫茫。”没有全心全力投入,纵然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戴上了硕士帽、博士帽,它也毫无意义。这样的研究生教育只是在形式上走了一个过场,并没有痛彻心扉、深入骨髓的真情实感体验。

谁要是辜负了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美好时光,谁就为自己的人生挖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大坑,将后悔终身。

这里我还想引用唐代学者颜真卿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要做到勤奋不难,只要做到“五多”就可以了:多读书、多做研究、多写文章、多参加学术交流、多参加社会活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更是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金钥匙”。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多研究才能学会研究,才能掌握研究的奥秘,锤炼科学精神。做了研究才有文章可写,研究的结论是文章的主题,研究的素材是文章的例证。院里常年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大家要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角,不要到了毕业还是一个听众、观众;要多走出去,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交流,多结识学者朋友,多锻炼学术胆识,尽早融入高等教育学术圈。不要排斥参加院里和学校的社会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仅能培养大家的领导、组织、参与和表现能力,而且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惊喜,比如,收获友谊,还很可能发展爱情。

勤能补拙,勤能扬长,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养成勤奋的习惯和品质。

同学们,教育研究院是一块金字招牌,与教育研究院结缘是高教界无数人的梦想。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要对得住这块金字招牌,为她增光添彩,就必须树立信仰,善良为人,勤奋为学。

有毕业了的研究生说,研究生阶段是一段人生苦旅。我理解之所以苦,是因为如果珍爱生命,以一颗信仰之心,全力投身研究生学业,在求索学科真理的同时,叩问人生的意义,追寻至善的彼岸,不可能是一段轻松的旅程。所以,在这里,我要严肃地告诫大家,学海无涯,淡化对名利的追求,放下已有的身份地位,用百倍的努力争取脱胎换骨的新生。只有这样,才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才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