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潘先生、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17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庞颖,很荣幸能够作为2021届博士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17级博士班的全体同学向培育、帮助了我们四年的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没有学院的精心培养、就没有我们的蜕变。
四年前,收到拟录取通知那一刻的欣喜至今难忘。在我国第一所以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学院无尽的关爱、体会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收获了难忘的同学情谊。我们的攻博之路是自2017年9月10日开学那天,潘先生的家庭沙龙开始的。这四年,我们在令人敬仰的潘先生及学院诸位“大牛”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繁重的课业、紧张的中期考核、彷徨的开题,经历了心惊胆战的预评审、预答辩、平台送审、正式答辩,这些必经的过程为我们打下了学科基础、让我们明白了学术之路并非坦途。这四年,在学院的组织与关心下,我们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调研,为研究问题辩论、为课题汇报通宵赶稿;到东山岛开展红色学习,体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在“新冠”疫情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调研与写作,互相鼓励、相互支持。这是我们与学院难忘的回忆。这四年,我们参与了学院四十年院庆、潘先生百岁庆典、学校百年校庆,是有幸见证学校、学院如此之多的高光时刻的唯一一届,这也让我们在无尽的自豪中提升了对学院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使命感。
在这里,我们接受到了最好的学术训练、收获了最真挚的师生情与同门谊。这四年,我们分别在各自导师的引导下进入专门研究领域,得到了学院各个研究团队的教导与支持。我有幸在郑若玲教授以及考试研究团队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研究。四年前,初入师门的我是一个高考研究“小白”。起初,我在导师一字一句地指导下、通过一本专著的写作入了高考研究的“门”。随后,在导师的带领下,赴教育部考试中心、多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考试招生机构、高校、高中调研,深入了解我国高校考试招生的实施情况、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导师组五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了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得到了许多非常专业的建议。最终,用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拿到了进入高考研究领域的“入场券”。这一次次调研、学术讨论,也加深了同门之间的情谊,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有学术、有生活,彼此之间成为了未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或许,这种学术平台与师门情谊在我们离开厦门大学之后,在其他地方再难找到。
四年的时间很短,但这四年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厦园的美好、学院的温暖是我们最好的回忆。
岁月不羁,未来可期。走出校园的我们,要始终铭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也永远不能忘记为学院赢得荣光!
最后,我谨代表教育研究院博士毕业生,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祝愿学院蒸蒸日上,创造更多的辉煌!
祝愿潘先生及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祝愿2021届毕业生们大展宏图,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