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为精彩人生加油充电——别敦荣院长在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1-09-14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本来我们计划好了大家齐聚一堂,师生见面、同学见面,大家相互认识一下,一个新的师生学术共同体就从这次聚会开始。不曾想,疫情又有反复,昨天晚上12点学校和院系领导还在商讨研究学校疫情防控问题,各种防控措施都开始有序落实。好在有互联网,我们的开学典礼可以改到线上举行。大多数同学都在学校上网参会,部分教育博士同学考虑到疫情影响,请假返回工作单位,有的在返回的旅途中参会,有的回到了工作单位参会。这真是,有缘千里一线牵!这里我希望,疫情无恙,大家平安健康!

尽管现在出现了疫情,但我还是认为大家赶上了好时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们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是见证百年党史翻页的人。100年的中国共产党从几十个人的小党、从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开始,发展到今天9000多万党员,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70多年,经历了千难万险,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一部党的历史可以启迪我们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进步,不论遭遇什么困难,都要朝着理想和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二是我们站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是见证百年厦大历史翻页的人。厦大一百年风风雨雨,是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缩影。它经历了两个朝代的社会变迁,有过民办与公办的经历,曾经为躲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迁徙到闽西山区办学,在院系调整中为全国各地13所以上高校的建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孕育了一所新的综合大学、建立了漳州和翔安两个校区,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走出去办“分校”——马来西亚校区,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5所孔子学院。百年厦大是嘉庚精神的结晶。嘉庚精神的精髓在于舍小我、成大我,奉献国家、奉献社会。我们是厦大新百年的拓荒者,当弘扬嘉庚精神,献身学术事业,为探求真理、繁荣文化科学,以实现我们的人身价值。

三是我们将经历一段特殊的阶段,是见证和开拓厦大教育研究院新格局的人。厦大教育研究院是自然、人文和大学精神的绝妙复合体,我把它的特点概括为“三个一,即“一城、一楼、一神仙”。“一城“指的是我院办公楼所在的地方是明代古城墙所在地,现在还保留了一段残存的古城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城墙的一个门“镇北关”还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这说明我院所在地是一个有历史的地方。“一楼”是指我院的办公楼,这个楼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位于学校临海的最高处,在大楼各处都可以将厦门海湾尽收眼底,更让人称奇的是,站在五楼宽阔的无敌露天平台上,不仅可以将厦大校园一览无余,而且还可以远眺台湾海峡,任我们的思绪在无限的海面徜徉。“一神仙”指的就是刚才给大家致辞讲话的潘先生。先生已年届101岁,还是那么健谈、那么精力旺盛、那么热爱学生,还要给博士生上课。很多人以“神人”来称呼他。在他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大学精神,大家是幸运的,将有机会经常聆听他的教诲。

大家的幸运还将体现在大家会是我院办公楼提升改造后的第一批使用者。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黄宜弘博士、梁凤仪博士伉俪慈善捐助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我院提升改造办公楼。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启动,我们已将办公楼腾空。所以,今天我们没有办法在院办公楼开学,只好借用学生处的这个学生共享空间举行开学典礼。在未来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们都要在这里和其他地方办公学习。这将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明年我们会“苦尽甘来”,在充满慈爱的“黄宜弘楼”继续学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步入了硕士和博士教育的“长征”之路。与我们当年相比,现在大家不仅人数更多了,而且攻读的学位类型也丰富了,有学术学位,还有专业学位。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大改变,国家和社会对大家求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我院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发祥地,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圣地,在这里学习的责任更大、压力更重,大家以后会感觉到,当你走出去与其他高校的同学、朋友或学者们交流的时候,人家都会很羡慕地感慨:“你是厦大的啊!”如果你表现优异,人家会说“不愧是厦大的!”“厦大的就是不一样!”;如果你表现一般,人家也会说“厦大的也不过如此!”所以,从现在开始,大家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为自己在心里播下“优秀”的种子,给自己打下“优异”的学科基础,同时塑造自己“优秀”的品格,让“优秀”伴随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要做到优秀,我有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尽快转变角色,进入正常学习状态。

大家以一个新身份进入了厦大,即教育研究院的研究生。大家不管过去是什么身份、什么角色,现在都有一个身份、角色转换的问题。作为厦大教研院的硕士生、博士生,在身份、角色转换上,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硕士生要有研究意识。硕士教育不是大五大六教育,要尽快地真正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要像研究生。我院只有学术学位硕士生教育,没有专业硕士教育。学术学位硕士生教育主要是为博士教育培养后备人才,为学术机构培养从业人员。博士生也好,学术从业人员也好,他们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会研究,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做研究。怎么学、到哪里学?我的体会是要在我们的所有学习中去学习做研究,包括上课、读书、写作业等。也就是说,要在一切学习活动中学习做研究,在学习全过程尝试做研究。这一点与大家过去的学习是不同的,所以,要转换,只有转换过来了,才能学习好,才能打下优异的学科基础。

第二,博士生要打好学科基础。有的人以为考上博士生,尤其是上了厦大教研院的博士生,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有的人可能还有些飘飘然。这里我要给大家泼一瓢冷水,降降温。为什么要这样?以我们开展博士教育的经验,大家可能在经验、阅历、基础等方面比硕士生有优势,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博士生一开始进入博士学习,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课程学习难、完成作业难、写作论文难,到了写博士学位论文,更难!很多博士生经历一两年学习后,特别是经历博士论文选题后,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博士,以及博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学科基础。有同学说,博士教育是一段苦旅。究竟有多苦,大家慢慢去体会。总之,现在要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地对待学习,扎扎实实地完成各种学习要求,尤其是要从未来人生发展需要出发,把学科基础打好。学科基础有多扎实,学问就能做的有多好。学科基础越扎实,未来的学术发展就越顺利,就能走得越远。

第三,教育博士生要虚心求教。教育专业学位博士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家都有比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很多人还在学校担任一定的职务,有的是校领导,有的是部处领导,有的是院系领导。大家不管在自己的学校担任什么职务,到了厦大,都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学生。客观上讲,大家接受过硕士教育,又有在高校工作的丰富阅历和经验,我们应当对大家“另眼相看”。但是,从过往的经验看,教育博士生要顺利完成学业,即便是在四年内以一个能通过的成绩答辩毕业,也很不容易,能做到这一点的,还没有单位超过50%的。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会有很多,比如,学习基础问题、工作负担问题、学习投入不足问题、学习方法不当问题、家庭问题,等等。当然,要教研院为大家解决所有这些问题是不现实的,还得靠我们一起来努力。大家要放下身段,在课堂上、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不要还是以领导自居,要虚心求教,向老师们学习,向同学们学习。

二、掌握时间节点,保持正常学习节奏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标志着我院一个新的教育轮回的开始。大家是我院2021级新同学,三四年后,我们就会有2024届毕业硕士、2025届毕业博士。从2021级硕士生和博士生到2024、2025届硕士和博士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周期,这个周期的每天每时每分都是有机联系的。只有把握住了每时每分,才能把握整个教育周期。要把握教育周期,必须掌握研究生教育重要的时间节点,保持正常的学习节奏,在各时段完成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按期毕业。如果整个过程学得很好,就能以优异成绩毕业。研究生的教育周期大致分三个阶段,大家应当掌握好三个阶段的时间节点。

第一,课程学习阶段。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课程学习都是的主要学习任务之一。课程学习是有阶段性的,它是研究生教育的起始阶段,一般占研究生教育周期的一年至一年半。有的研究生心气很大,想在半年或一年中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任务,选修很多课程。尽管这个想法不能说不好,但却不太合适,我不赞成这样做。上面谈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从实际情况看,最大的差异就体现在课程学习上。在本科阶段,一学期选修9门、10门课程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如果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你一学期选修了6门以上的课程,那么,我可以说,你的课程学习质量一定不会是高的,很多课程学习可能就只有对付了。要提高课程学习质量,课程学习的目的就不能只是为了学分,因为学分只是形式上完成研究生教育任务的要求,不是最重要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体验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在于体验知识对人的发展成长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于体验创新和发展知识的意义。这两点意义都可以让研究生感到充实和幸福。

第二,学位论文选题准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准备阶段是在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一般持续一学期到一年。选题准备越充分,后面的研究和写作就会比较顺利。如果选题准备比较仓促,比较草率,即便开题通过了,后面的研究和写作也很难说会顺利。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学位论文研究选题。在课程学习阶段,大家可以开始有意识地考虑研究方向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慢慢聚焦研究选题。那种临时抱佛脚,到该开题了才考虑选题的做法,有可能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开题准备仓促,效果不好;二是延期开题,给选题研究和写作造成被动。

第三,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写作阶段。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和写作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到两年,硕士生可能需要一年左右,博士生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有的硕士生做事拖拉,前面抓得不紧,到了选题研究和写作阶段离毕业很近了,只好敷衍了事,这样的研究和写作很难出高质量学位论文。有的博士生研究工作进展缓慢,投入不足,或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犹豫不定,浪费了时间,导致研究做的不深不透,论文写不下去。与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的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大很多,所以,研究工作要达到一定量的要求,才可能有话说,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内涵。要写基于研究的论文,做针对问题的研究,这样,必须保证时间。

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大家在三个阶段专注各阶段主要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交叉投入其他任务,这样学习起来可能更有效率。不管怎么做,掌握好学习的时间节点,按照研究生教育周期循环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序推进自己的学业,这样才能保证按期毕业,投入新的生活和事业。

三、校准人生航向,树立教育学术人生理想

以往研究生到校后,我都会询问他们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念研究生?为什么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希望将来有什么发展?说实话,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多都太现实、太“平”了。极少听到说有人是为了将来从事高等教育学术工作来念研究生的,更少感到有人是以高等教育学术为志业的。我院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宗旨,潘先生不仅开创了高等教育学,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和领导人才,全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学者几乎都出自潘先生门下。有人研究潘先生弟子的学术谱系,发现可谓是根深叶茂,非常庞大。到了厦大教研院,应该有不一样的理想,未来要有不一样的人生。研究生教育期间,不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要校准人生航向,为开拓自己精彩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首先,确立学科理想。大家来到厦大之前,尽管都对我院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认识却不一定到位,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认同感可能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强,则要打个问号,有的同学可能还不一定认同。不管是什么情况,进来了就要树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想,确定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信念。这是我院研究生的学科标签。大家各有不同的学科方向,比如,教育发展与治理、教育史、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国防教育等,所有这些学科方向都是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比如,高等教育治理、高等教育历史、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心理等。大家过去可能不了解这个情况,现在应该明白了。在我院念研究生,都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所以,我们的学科理想就是投身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

第二,确立教育学术人生理想。投身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就意味着大家将来的去向主要是高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大家的人生将与教育学术结下不解之缘。教育学术离不开爱,少不了创新,还要有坚守与执着。这样的人生就要少一点现实和世故,多一份坚定和深沉,执着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献身于探究高等教育规律。这样的人生可能是寂寞的,但一定是有生命活力的。有人统计,在我国学术界,从事高等教育学术的人长寿者众,潘先生是高教界的常青树。真可谓,爱教者乐,坚守者寿。树立教育学术人生理想,可以有两大好处:一是为精彩人生树立航标,二是为健康长寿找到良方。希望大家抱有一颗仁爱之心,启动自己教育学术人生的大门。

我要与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天天开心、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