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教育研究院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主题座谈会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23-12-0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师节贺信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年12月6日上午,教育研究院在庆祝邬大光教授荣获“2023年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之际,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主题座谈会。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杨建中、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计国君教授,教育研究院和教师发展中心党政领导及教职工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郭建鹏教授主持。

首先,邬大光教授作题为《教育家精神:有字与无字之书》的报告。他谈及自己在写序、读序时的感想,认为自己以前写的潘先生还是基于有字之书的思维范式,而潘先生“无字之书”的“留白”才是自己的“视野盲区”,但这恰恰是潘先生发人深省、让人领略人生真谛的关键。这一转变体现在主体、逻辑与写作视角上。在主体上,从潘先生这个人转向教师这个群体;在逻辑上,从论“人与情”转向论“理和道”;在写作视角上,从师生关系转向对教师职业与理论的理解。以潘先生“有字”与“无字”的一生坚守为基础,邬大光教授以鲜明的观点、生动的事例,依据是否具有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将教师划分为经师、人师与庸师,并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不论质量好坏,任何一位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下有字之书;第二,作为一个好老师,既要留下有字之书,也要留下无字之书,写有字之书易在有范式,写无字之书难在无定法,无字之书的存留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三,作为一名好教师,既要教给学生有字之书,也要教给学生无字之书。邬大光教授强调,身为高等教育学的第二代学人,要读懂第一代学人留下的无字之书,还要有意识地为后来人留下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实现从“孤本”、“大书”到“丛书”的转变。

随后,刘振天教授介绍了潘懋元先生事迹和思想。刘振天教授表示,在潘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大家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潘先生的思念,而邬大光荣获“2023年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是其中最好的纪念,这是两代教育家的完美传承。他希望,全院师生继承和弘扬以潘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育人“大先生”,将潘先生留下的这本“无字之书”的精神力量,外化为一流学科建设的实际行动。

座谈会自由交流环节,各与会老师纷纷表达了自己对教育家精神内涵、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的理解,提出推进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表示努力以潘先生为榜样,身体力行向邬大光教授看齐,为构建自主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答好“教育强国、高教何为”这一时代问卷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杨建中对邬大光教授获得“2023年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表示祝贺,对教育研究院教师团队焕发出的干事创业精气神表示肯定。他希望,教育研究院教师团队传承学院优良传统,持续加强院风教风建设,不断塑造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科繁荣,实现潘先生所说的走向“海阔天空”。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