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19点,教育研究院首期“学术加工坊”在厦大海韵学生公寓海韵八号楼六层报告厅拉开帷幕。此次讲座邀请我院2020级博士生赵祥辉分享个人就读经验及学术经历。赵祥辉同学以“修学与修心:研究生的学术修炼之旅”为题,紧扣修学与修心两个要点,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以期为同学们打开自己学术成长的经验“黑箱”。

分享伊始,赵祥辉认为研究生就读期间很容易因为学术无助而陷入“原子化处境”当中,因此他对学院为同学们提供的朋辈支持互助平台表示了感谢。随后,他围绕四方面问题展开了分享:第一,体悟学科魅力。他认为教育的魅力在于“渡人渡己”,从事教育事业有助于让人体会到灵魂互动、教学相长的乐趣。而研究生从事教育研究,一方面具备着“在场”的优势,因为时刻生活在教育场域当中,所以与研究对象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开展研究更容易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教育经验;另一方面教育学本身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也使研究生群体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来探讨教育问题。第二,锚定研究领域。赵祥辉认为选定研究领域,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教育体验,二是要有成熟的理论可供对话,三是要有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能充当论据。基于此,他向同学们推荐了教育社会学、学生学习以及研究生教育三大领域,并以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来类比选择学术领域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的经验鼓励同学们选择一个具有延展性的学术领域展开深耕。第三,打造研究链条。为了向同学们展示如何打造适合自己“输入-思考-输出-改进”的学术研究链条,赵祥辉同学从自身经历出发,借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与文章例子,启发同学们要善于规律性阅读与记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随时随地的联想与反思、围绕研究领域养成写作习惯、通过求助师友与参与会议进行论文改进。第四,养护研究心态。赵祥辉认为焦虑俨然已成为一个贯穿于研究生求学全过程的心理普遍症候,他认为与其寄望于学校心理检测的精准识别与导师/朋辈的主动发现,不如早日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基于这个判断,他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探讨了养成学术志趣、做好职业规划、不断心理调适、形成元认知对实现心态平和的重要性。

赵祥辉同学的分享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探讨的四方面问题也都与研究生群体切身关注的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引发了线上线下的许多同学的共鸣。分享会气氛热烈、讨论不断,大家围绕读书方法、论文选题、时间规划、情绪调整等多方面问题提出了疑问,赵祥辉同学一一予以解惑。分享会行至20点40分,圆满落下帷幕。本期学术加工坊由学术部王馨然同学主持,线上线下近300人参会。此次学术加工坊不仅为教育研究院及兄弟院校的研究生提供了朋辈支持、相互借鉴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
据悉,学术加工坊是在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团委指导下,由教育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策划并成立。学术加工坊旨在为我院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传授学术和论文发表等相关经验以及探索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新途径,未来学术加工坊将围绕“学术论文写作及投稿”“研究生规划与发展”“教育研究方法和常用网站、软件”“焦虑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问题展开,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硕博生进行经验分享,打造我院的学术品牌活动,助力研究生群体学术成长。
图片:杜笑涵
文字:胡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