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筹)在翔安区黄厝村举行开馆仪式。
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邓力平、厦门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潘世墨、原党委副书记陈力文、集美大学原党委书记辜芳昭、厦门大学校长助理陈光以及前来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参加“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的与会代表一同参加了开幕仪式;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党委书记刘振天、院长别敦荣、学院师生以及大学迁徙课题组成员;内厝镇党委书记叶建庭、黄厝村村民居委会领导和村民等共同参加开馆仪式。

在纪念馆门廊处,张宗益、瞿振元、林建华、朱崇实、邓力平、邬大光、叶建庭共同为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揭牌,邬大光教授陪同嘉宾与师生参观纪念馆,后在黄厝村会场举办恳谈会,恳谈会由刘振天教授主持。参观师生纷纷感叹:“辗转几千里,当时师生心中有信仰”,“大学迁徙赋颇有离骚的韵味”……至结束时,嘉宾师生意犹未尽,卢晓中教授在“李约瑟摄影展|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前驻足许久,感慨道:“能找到李约瑟在抗战时留下的照片,太不容易了!”
恳谈会上,别敦荣在讲话中表示:“一部大学史,一半迁徙累,漫漫征途远,绵绵文脉长”,他高度评价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开馆的重大意义和珍贵价值。他指出,研究大学迁徙,挖掘迁徙历史,理解隐藏在历史背后的迁徙学人的血和泪对研究中国大学有着重要帮助。邬大光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将研究目光放在全国性大学迁徙之上,广泛挖掘史料,深入探究迁徙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作为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大学迁徙研究是厦门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纪念馆开馆也是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展示之一。
邬大光教授作为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筹办人,以“中国大学百年迁徙与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为题,分享筹馆历程和办馆目标。他介绍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谈西迁精神重要讲话,记载中国大学百年迁徙故事,传扬大学迁徙文化精神,发挥大学迁徙社会效应而创办的。纪念馆以历史为底色,以学术为特色,意在赓续大学文脉,弘扬迁徙精神。
自由讨论部分,林建华校长回顾了自己任职北大校长与浙大校长时“朝拜”迁徙旧址的经历,他谈到,“中国大学抗战期间的迁徙以及解放后中国大学的变迁代表了中国大学的独特历史,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迁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切入点,尤其是关于如何理解整个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世界大学的不同。”瞿振元会长认为迁徙史研究始终要坚守历史研究的规范性要求,再现真实的历史。中华民族政治历史风云诡谲、动乱不断,如何真实还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情况下的中国大学处境应是迁徙人坚持不懈地追求。闫光才教授建议迁徙研究团队加强与其他迁徙大学的合作,收集迁徙相关档案材料,促进迁徙研究的长足进步。

朱崇实校长鼓励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师生,他谈道,“应该更好地感悟出大学迁徙对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从里面得出什么经验教训,帮助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他强调,迁徙研究之路道阻且长,研究大学迁徙不仅是要“从中国大学百年迁徙史里面归纳若干更好的帮助大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是要从百年大学的血泪迁徙路中“探索当代中国大学应该走的路”。
张宗益校长作总结讲话,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国大学迁徙研究作为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重要任务,学校将加大对中国大学迁徙研究团队的支持。他指出,研究中国大学迁徙还原历史不仅需要在国内重走迁徙路,也需要到国外相关图书馆进行史料的搜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建设世界教育强国作出厦大贡献。

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是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邬大光教授,带领大学迁徙研究团队,经数年史料收集、实地考察、潜心编撰的标志成果,是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大学迁徙为专题、以学术创新为特色的纪念馆,也是国内首家记述和展示中国大学迁徙历史的纪念馆。纪念馆以文字、图示、照片和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而直观地展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院系调整、三线建设、新世纪等时期大学迁徙的历史过程、迁校路线、师生生活和精神风貌。纪念馆落成后,将在国内推进大学迁徙的史料整理工作,编撰中国大学迁徙史,开展大学迁徙相关专题研究,向世界传播中国大学传奇故事,把中国大学迁徙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听;将致力于面向大中小学生,建设传扬民族精神,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助力内厝镇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探索大学通向农村新路径,赋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馆后,中国大学迁徙纪念馆,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图文:中国大学迁徙研究团队)